土茯苓、菝葜及萆薢的本草考证及其鉴别
白宇明;郝近大;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关键词(KeyWords):
土茯苓;菝葜;萆薢;本草考证;统一药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谢宗万名家研究室”项目(2009-SZ-A-24)
作者(Author):
白宇明;郝近大;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 [2]陈藏器.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122.
- [3]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 [4]兰茂.滇南本草.第3卷[M].整理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
- [5]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册[M].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 [6]李中立.本草原始[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子部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7]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 [8]张山雷.本草正义[M].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2.
- [9]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 [10]朱橚.救荒本草校注[M].倪根金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7.
- [11]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8.
- [12]黄奭.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192.
- [13]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2.
- [14]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72.
- [15]昆明市卫生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M].昆明:昆明市卫生局,1970.
- [16]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17.
- [17]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15.
- [18]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577.
- [19]吴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辑.芜湖:芜湖医学专科学校印,1961:7.
- [20]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3.
- [21]杨宗魁.本草真诠[M].张瑞贤等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65.
- [22]陈士铎.本草秘录[M].金以谋订梓.何高民校订.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86:171.
- [23]谢宗万.多原性药材取名的原则与方法刍议[J].中药材,198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