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冰;史新元;吴志生;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形成于生产过程,优化提高于生命周期。该文在回顾制药QbD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围绕质量设计、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详细解读了制药QbD实施方略。在分析中药研发和生产应用QbD难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中药QbD的"四全"模式,即全局设计、全息分析、全面控制和全程优化,体现了中药质量设计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在全局设计中,构建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和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中药质量问题空间和解决方案空间。全息分析中重视"析"的方法和技术,具备更高层次的中药质量理解和设计整合功能。提出综合应用检验质量控制、统计质量控制、预测质量控制和智能质量控制实现中药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工艺系统可靠性。全程优化致力于生命周期内的中药质量和过程能力改进。实施QbD有利于化解中药研发和制造生态系统内在矛盾,为中药质量和产业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2017年06期 v.42 1015-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1444 ] - 杨明;杨园珍;王雅琪;伍振锋;王学成;罗晶;
产品质量的优劣不仅依靠检验方法,更依靠设计开发、生产控制及物流管理等产品制造的所有环节,质量源于过程控制水平。因此,准确识别药品生产过程可能诱发质量风险的因素,及其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非常重要。该文系统分析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各环节质量风险来源,探讨中药制剂质量风险识别的途径和方法,并对如何控制中药制剂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的产生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完善中药制剂全过程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2017年06期 v.42 1025-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579 ] - 龚行楚;陈滕;瞿海斌;
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是先进药品质控理念。将QbD理念应用于中药制药工艺研发时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关键工艺及其评价指标,辨识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物料属性,建立关键工艺单元数学模型,构建设计空间,实施控制策略并不断改进。QbD理念还能指导建立中药及生产中间体的稳健分析方法。该文综述了在中成药二次开发中QbD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QbD理念指导下研发中药新药和中药配方颗粒,过程模型化,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控制策略,加强中药工艺放大规律研究,研制新型制药设备。
2017年06期 v.42 1031-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910 ] - 崔向龙;徐冰;张毅;张娜;史新元;乔延江;
该文以银杏叶片湿法制粒工艺中颗粒中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粉体学评价方法表征颗粒的堆积性、均一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稳定性。建立了由松装密度、振实密度、颗粒分布宽度、粒径范围、相对均齐度指数、纵横比、豪斯纳比、休止角、流动时间、颗粒间孔隙率、卡尔指数、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分布、干燥失重和吸湿性16个指标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谱。通过可压性参数(参数指数、参数轮廓指数和良好可压性指数)分析颗粒压缩特性。运用主成分分析从不同批次颗粒物理指纹谱信息中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代表颗粒尺寸参数,第二主成代表颗粒形态参数。中药颗粒物理指纹谱可帮助评价不同批次颗粒质量一致性,分析颗粒质量属性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为中药颗粒控制和工艺研发提供指导。
2017年06期 v.42 1037-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668 ] - 徐冰;崔向龙;杨婵;王馨;史新元;乔延江;
质量源于设计(QbD)强调"以终为始",即首先对目标产品质量进行透彻理解,进而指导药品工艺开发和生产质量控制的全过程。该文以银杏叶片颗粒中间体为对象,以片剂抗张强度要求为目标,建立了颗粒物理关键质量属性(CQAs)辨识及其限度范围制定的方法。首先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建立29批颗粒粉体学性质和和银杏叶片抗张强度关联模型,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筛选颗粒潜在关键质量属性(pCQAs)。按照VIP由小到大逐一删减OPLS模型中的pCQAs变量,发现模型校正和预测性能无降低趋势,结合pCQAs共线性和易测性,确定颗粒中值粒径(D_(50))和松装密度(D_a)为关键质量属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D_(50)和D_a与片剂抗张强度的关系模型,基于模型开发颗粒关键质量属性设计空间。由设计空间确定颗粒CQAs目标控制区域为170μm<D_(50)<500μm和0.30 g·cm~(-3)<D_a<0.44 g·cm~(-3),研究结果为银杏叶片湿法制粒工艺控制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2017年06期 v.42 1043-1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79 ] - 崔向龙;徐冰;孙飞;戴胜云;史新元;乔延江;
该文在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基于设计空间的银杏叶片高速剪切湿法制粒工艺控制策略,提高过程质量可控性和产品质量一致性。以颗粒中间体的中值粒径(D_(50))和松装密度(D_a)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采用失败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辨识潜在关键工艺参数(pCPPs)。采用Plackett-Burmann设计对潜在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筛选,确定黏合剂用量、湿混时间和湿混搅拌桨转速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在关键工艺参数范围内,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开发工艺设计空间。ANOVA分析显示回归模型的P<0.05,且失拟值>0.1,表明其可较好地定量描述CQAs和CPPs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内任一CPPs组合均能分别将颗粒D_(50)和D_a控制在170~500μm和0.30~0.44 g·cm~(-3),进而满足银杏叶片机械性质要求。
2017年06期 v.42 1048-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446 ] - 崔向龙;徐冰;刘俊文;石国琳;史新元;乔延江;
原料质量变异影响产品质量一致性和临床疗效。该文以银杏叶片高速剪切湿法制粒工艺(HSWG)为研究对象,收集不同厂家和批次的银杏叶提取物和辅料微晶纤维素,模拟原料波动。实时记录湿法制粒过程扭矩,分析湿软材黏着力。结合物理指纹图谱,考察原料粉末物理质量变异对颗粒中间体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根据湿法制粒Regime map理论,通过无量纲参数计算,判断银杏叶片HSWG中颗粒的润湿与成核处于机械分散区,颗粒收率和颗粒粒径分布曲线表明该区域过程输出的不稳定性。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法建立18批原料粉末粉体学性质和和银杏叶颗粒中值粒径(D_(50))的关联模型,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筛选原料关键物料属性(CMAs)。结果表明原料粉末吸湿性、休止角、豪斯纳比、卡尔指数、D_(10)、干燥失重影响颗粒粒度。进一步将银杏叶颗粒压制成片,并测定片剂抗张强度,发现原料质量波动未导致片剂机械强度的降低,银杏叶颗粒关键质量属性设计空间和过程设计空间稳健可靠,可有效应对原料质量波动。
2017年06期 v.42 1055-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26 ] - 李文龙;潘建超;薛东升;刘绍勇;瞿海斌;
为辨识痰热清注射液配液过程中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采集了24个实际生产批次中5种中药提取物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记录了配液过程中的31个操作参数,作为自变量;记录最终产品的总含固量和灯检合格率,作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定量校正模型,得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所得总含固量和灯检合格率定量校正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 9,0.873 8,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 2,0.795 0。根据相关系数筛选出4个与总含固量相关性较强的因素,8个与灯检合格率相关性较强的因素,并结合生产经验,对这些因素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该文所建方法对配液过程中影响痰热清注射液最终产品的因素进行了初步辨识,结果合理,可推广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
2017年06期 v.42 1062-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40 ] - 赵芳;龚行楚;瞿海斌;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采用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法与设计空间法对红参醇提工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法结合实际生产对醇提工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乙醇浓度、醇料比和提取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然后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建立关键工艺参数和工艺评价指标间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设计空间,最终选取的操作空间为:醇浓度90.3%~90.7%,醇料比2.5~3.1 mL·g~(-1),每次提取时间124~130 min。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能降低红参醇提工艺各参数的风险水平,为提高工艺控制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2017年06期 v.42 1067-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00 ] - 沈金晶;龚行楚;潘坚扬;瞿海斌;
该研究采用设计空间法优化金银花水提液的石灰乳沉淀工艺。该工艺的评价指标为6种有机酸总纯度和单位质量药材提取出的6种有机酸量。通过加权标准偏回归系数法筛选出碱液滴加速度、调碱pH、静置时间和静置温度为4个关键工艺参数。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工艺评价指标与关键工艺参数的定量模型。通过Monte Carlo算法计算出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设计空间内操作能够保证石灰乳沉淀工艺品质稳定。该研究推荐石灰乳沉淀工艺操作空间为:碱液滴加速度1.00~1.25 mL·min~(-1),调碱pH 11.5~11.7,静置时间1.0~1.1 h,静置温度10.0~20.0℃。
2017年06期 v.42 1074-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19 ] - 刘晓娜;郑秋生;车晓青;吴志生;乔延江;
大品种中药-安宫牛黄丸混合终点判断是关键的技术问题。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控制策略,研究提出一种整体混合终点的判断方法,为含矿物质中药混合提供方法学。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获得安宫牛黄丸混合中间体的光谱数据。结合移动窗相对标准偏差法(MWRSD)法,朱砂、雄黄和珍珠粉为整合研究指标,通过比较相邻混合时间光谱的差异,快速评价整体混合过程。雄黄、朱砂和珍珠粉3个药味的混合过程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混合的最后一个阶段,3个药味均达到了混合均匀;得到建议混合终点。采用LIBS过程技术建立的微区时序分析方法,实施过程控制。所建立的方法无需标准光谱库,具有分析快速、近似无损、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的等特点,为大品种中药制剂的质量研究提供新思路。
2017年06期 v.42 1083-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35 ] - 林兆洲;杨婵;徐冰;史新元;张志强;付静;乔延江;
混合过程是制剂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固体制剂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随着《工业过程分析技术指南》的发布,在线分析技术在混合过程应用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对混合终点在线判断算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以移动块标准偏差法为原型,建立适于在线应用的混合终点判断方法——递增窗口移动块标准偏差,并将其用于中药配方颗粒混合过程终点的判断。通过在线学习调整窗口大小,将混合过程物料状态的变化实时体现在标准差的计算过程中。在3种不同中药饮片提取物和辅料糊精混合过程的应用中表明,与传统的移动块标准偏差法相比,基于递增窗口移动块标准偏差法计算得到的窗口尺寸变化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混合过程物料状态变异,适于在线应用。
2017年06期 v.42 1089-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66 ] - 戴胜云;徐冰;史新元;徐翔;孙英强;乔延江;
该文提出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的中药分析方法持续改进策略。以三七总皂苷(PNS)5种皂苷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定量分析方法开发为例,完成分析方法从HPLC到UPLC的转换。在UPLC开发中,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理解关键方法参数(CMP)与关键方法属性(CMA)之间的关系,建立贝叶斯概率设计空间;优选稳健色谱条件为初始乙腈20%,等度时间10 min,梯度变化速率6%·min~(-1),分析时间17 min,采用Accuracy profile进行方法学验证。在相同的分析目标(ATP)下,从色谱条件、CMP辨识结果、CMP-CMA关系模型、系统适用性等方面对PNS的HPLC和UPLC定量分析性能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UPLC可缩短分析时间、提高关键峰对分离度、色谱系统适用性满足要求,UPLC可替代HPLC进行PNS定量分析。
2017年06期 v.42 1095-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37 ]
- 张琛武;魏长玲;张芬;田景;陈安家;郭宝林;
该文对55份中国产紫苏的果实形态特征(粒径、百粒重、颜色、硬度、表面脊纹高度)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经聚类分析可以分为6个大类,分别是:Ⅰ,大粒(粒径1.5 mm以上及百粒重0.16 g以上),脊纹低,硬;Ⅱ,大粒,脊纹低,软;Ⅲ,大粒,脊纹高,软,白色;Ⅳ,大粒,脊纹高,灰褐色或深褐色;Ⅴ,小粒(粒径1.5 mm以下及百粒重0.16 g以下),脊纹低,硬,多深褐色;Ⅵ,小粒,脊纹低,硬,黄棕色。其中38份果实种植后获得植株,其中31份可归为紫苏变种,4份回回苏变种,3份野生紫苏变种;从紫苏叶化学型归类,29份为PK型,3份PA型,2份PL型,2份PP型,1份EK型,1份PAPK型。符合药典规定形态的药材紫苏子来自于栽培紫苏,但来自栽培紫苏的紫苏子不一定都符合药典规定的形态特征。具白色果皮的白苏子主要来自于紫色叶的栽培紫苏。小粒、脊纹低、质地硬、黄棕色或深褐色的果实形态具有较大可能为PA型紫苏,且主要为回回苏变种。
2017年06期 v.42 11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16 ] - 杨会枫;郑江华;贾晓光;李晓瑾;
罗布麻为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可以入药,茎秆作为重要的纺织品原材料,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及其保护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罗布麻的44个地理分布点和19个环境因子图层,采用MaxEnt模型分析了罗布麻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AR5)发布的BCC_CSM1.1气候模式下2050年及2070年的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罗布麻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冷月低温(bio6)、年平均温(bio1)、最冷季平均降雨量(bio19)、最湿季平均温(bio8)是影响罗布麻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罗布麻的适宜生境占我国总面积的11.94%,集中分布在新疆中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及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中部,河北中部及南部,山东,天津,辽宁南部及北京的部分区域。由模型预测可知:2050—2070年,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罗布麻适宜生境都有所减少。
2017年06期 v.42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45 ]
- 张蔷蓉;
为进一步了解列当Orobanche coerulescens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和反相ODS柱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列当O.coerulescens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分离和纯化,通过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从列当全草的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鉴定为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醇-1-O-[(1→3)-O-α-L-鼠李糖基-4,6-O-二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化合物1为新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列当苷B。经抑菌活性筛选,列当苷B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为列当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该药材进一步活性研究和质量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7年06期 v.42 1136-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29 ] - 陈锡欣;刘怡;黄荣;赵林林;陈磊;王淑美;
血管新生是一个动态的、多步骤的过程,现在已知大约70种疾病与血管新生紊乱相关。作者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苦参黄酮类成分有明显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药效物质,搜集现已分离鉴定的126个苦参黄酮类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择VEGF-a,TEK,KDR等6个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靶点组成受体数据库,以DrugBank中对各靶点有抑制作用并已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为参照,设定各靶点对应的已上市小分子药物最低打分为阈值,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DS2.5)软件的Lib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打分高于阈值且排名前10%的化合物共37个。对比分析了原配体、已上市药物和苦参黄酮作用于各靶点的主要活性位点,初步揭示了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为研发血管新生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7年06期 v.42 1140-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84 ] - 杨印军;孙欣光;杨杰;李齐;张洁;赵阳;马百平;郭宝林;
比较延龄草与吉林延龄草药材根茎与须根间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利用HPLC-CAD同时测定了3种主要成分重楼皂苷Ⅶ、偏诺皂苷元-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重楼皂苷Ⅵ的含量。色谱条件:TSK gel O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43∶57)等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进样量为20μL。电雾式检测器(CAD):工作气压为35 psi(1 psi=6.895 kPa),雾化器温度为35℃。3种甾体皂苷良好分离,线性关系、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试验均符合中药质量分析要求。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的来源包含了2种延龄草属植物,且吉林延龄草为主要资源;7批延龄草样品和9批吉林延龄草的根茎之间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存在不显著差异;但是根茎与须根之间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
2017年06期 v.42 1146-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96 ]
- 谭希;潘会君;吴伟达;章丹丹;
考察知母皂苷AⅢ抑制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分析。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中,知母皂苷AⅢ组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瘤重。知母皂苷AⅢ呈剂量依赖性抑制U87MG细胞的体外增殖;呈剂量依赖性降低β-Catenin,Cyclin D1,Bcl-2的蛋白表达,同时升高p21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降低ERK磷酸化水平,抑制β-Catenin的核转移,同时提高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联用JNK抑制剂SP600125和p38抑制剂SB203580后可逆转知母皂苷AⅢ处理而提高的p21和降低的β-Catenin的蛋白表达。知母皂苷AⅢ部分通过干预MAPK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抑制脑胶质瘤U87MG的增殖。
2017年06期 v.42 1160-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00 ] - 侯倩伶;王岩;李英博;胡雪莲;王莎莉;
三七皂苷R_1(notoginsenoside R_1,NGR_1)是传统中药三七的重要活性成分,也是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因其蕴含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功能,故在疾病治疗中被普遍运用。为阐明NGR_1在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的潜在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该研究采用原代皮层神经元建立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模型,并且给予NGR_1及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处理,然后分别采用MTT,LDH和Hochest 33342染色检测神经元存活率、细胞膜完整性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通路ATF6α,p-Akt,Akt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神经元在OGD/R损伤后,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膜相对完整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加重(P<0.05),ATF6α,p-Akt表达下调且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加(P<0.05)。NGR_1处理后能够减轻OGD/R造成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上调ATF6α表达、促进Akt磷酸化并且减少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但是,NGR_1的这些神经保护性作用能够被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阻断。研究结果证实:NGR_1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对神经元具有保护性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是NGR_1通过雌激素受体调控ATF6/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2017年06期 v.42 116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08 ] - 陈奔;覃梅春;黄金兰;吴登攀;郭尔楚;刘志萍;许哲郝;郭茜茜;钟振国;
初步建立老年性痴呆-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动物模型并以三七总皂苷进行药物干预,以该药物反证该病证结合模型的稳定性。以5种中医表征分析方法及凝血4项指标、血浆NO含量、血浆SOD含量评价各组树鼩模型的血瘀证水平;以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树鼩大脑Aβ_(1-42)蛋白、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磷酸化Tau蛋白(P-Tau)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树鼩大脑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树鼩大脑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与突触素(SYP)含量。通过实验得出病证结合组树鼩血瘀证中医表征较AD组显著,给药组树鼩血瘀证表征较病证结合组减轻;与空白组相比,AD组树鼩大脑中Aβ_(1-42),APP及P-Tau含量降低,ChAT及SYP的平均阳性截面积/A降低,病证结合造模使这一降低加重,而三七总皂苷给药缓解了这一变化。说明AD-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模型具有稳定性。
2017年06期 v.42 1175-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24 ] - 赵亚飞;高杨;吴欣芳;王建刚;段冷昕;
该研究旨在探讨蚯蚓活性组分(EWAs)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小鼠内质网应激(ERS)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腹腔注射10%CCl_4制备内质网应激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血清生化指标检测ALT,AST,SOD,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变化;计算肝、脾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S标志性蛋白GRP78和CHO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ERS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EWAs的高、中、低剂量组血清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肝脏病变范围减小,且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小鼠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各剂量给药组的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或P<0.01);肝组织中ERS相关蛋白GRP78和CHO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各剂量给药组均能显著下调GRP78和CHOP以及CHOP上游信号通路PERK-eIF2α-ATF4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综上,EWAs对ERS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ERS,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并可下调ERS标志性凋亡蛋白CHOP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实现的。
2017年06期 v.42 1183-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77 ] - 何鑫;刘春彦;尹基峰;金爱花;尹学哲;全吉淑;
研究祁州漏芦对H_2O_2所致HepG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机制。建立H_2O_2诱导的人HepG2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LDH,ALT,AST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SOD活性,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GSH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生成量,比色法测定Caspase-3,8,9的相对活性;蛋白印迹法测定Cleaved Caspase-3(Casp-3),细胞色素c(Cyto c)和NF-κB,ERK,JNK,p38 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祁州漏芦在质量浓度25~400 mg·L~(-1)对HepG2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H_2O_2降低细胞存活率,造成细胞损伤,并上调Casp-3,胞浆Cyto c,p-JNK以及核NF-κB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祁州漏芦组细胞存活率升高;培养液中LDH,ALT和AST活性降低;细胞内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和GSH含量升高,Caspase-3,8,9相对活性降低,细胞Casp-3和胞浆Cyto c蛋白表达降低,细胞p-JNK及核NF-κB蛋白水平降低。提示,祁州漏芦对H_2O_2所致HepG2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JNK激活和NF-κB核转位作用有关。
2017年06期 v.42 118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