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哲;胡菲;车智慧;宋青;申宝德;袁海龙;
为了提高槲皮素的口服吸收,以槲皮素纳米晶(QT-NC)为固体稳定剂,采用高压均质法联合探头超声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QT-NSSPE)。考察了油相比例、槲皮素浓度和水相pH对QT-NSSPE形成的影响,对得到的QT-NSSPE进行表征,并评价其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得到优化条件下的QT-NSSPE乳滴粒径为15.82μm,载药量为4.87 mg·mL~(-1);扫描电镜观察到QT-NC在乳滴表面包裹成了壳状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QT-NSSPE表面吸附的QT-NC的结晶度相比于原料药显著降低;QT-NSSPE在室温条件下至少可以稳定30 d; QT-NSSPE的体外累积释放度比QT原料药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QT-NSSPE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有望成为槲皮素的新型口服载药系统。
2022年05期 v.47 1230-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7 ] - 臧振中;周小梅;管咏梅;伍振峰;王学成;李远辉;易兵;王美辰;杨明;廖正根;
以六味地黄丸、壮骨关节丸、木香顺气丸为模型药,探讨新型螺旋振动干燥工艺对中药丸剂干燥效果。干燥均匀性、干燥时间、能耗、裂丸情况、溶散时限、指标成分变化为评价指标,评价螺旋振动干燥工艺对模型药的干燥效果,并与传统箱式热风干燥、箱式真空干燥进行比较;其中,研究螺旋振动干燥对六味地黄丸水分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80℃螺旋振动干燥工艺与传统箱式热风干燥、箱式真空干燥相比,螺旋振动干燥工艺干燥时间约为80 min,比传统干燥箱式热风干燥、箱式真空干燥时间缩短了约80%,能耗仅为传统干燥方式的10%~13%,丸剂裂纹更少,溶散时间更短,干燥更均匀,药物干燥后有效物质含量稳定;干燥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的水分与干燥时间密切相关,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物料的水分不断减少。新型螺旋振动干燥工艺采用多层逆流干燥技术以及超共振流化技术,可显著改善中药丸剂的干燥品质,提高干燥效率,提升中药丸剂的制造能力,该研究可为中药丸剂干燥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2022年05期 v.47 1237-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5 ] - 徐晓芬;郁红礼;吴皓;曹岗;王奎龙;
为研究京大戟醋制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探索京大戟醋制减毒的作用机制。该研究考察了不同溶剂对京大戟中Casbane型二萜的提取效果,筛选出最佳溶剂富集该类成分。将京大戟醋制前后二萜富集部位灌胃给药14 d后,采用16S核糖体RNA基因(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结合肠道病理损伤结果,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京大戟醋制降低肠毒性相关的菌群。研究结果显示,以氯仿为提取溶剂,采用索式提取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富集京大戟中的Casbane型二萜。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京大戟灌胃给药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醋制后能够逆转这一改变,部分候选菌群可能与醋制减毒相关。进一步通过对候选菌群与肠黏膜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与生品组相比,京大戟醋制后能够下调部分致病菌如黏液杆菌属、嗜胆菌属、瘤胃梭菌属等菌属的丰度,同时上调部分益生菌如肠杆菌属、瘤胃科_UCG-014、巴恩斯菌属、分节丝状菌属等菌属的丰度。该研究表明京大戟导致的肠道毒性反应可能与其导致肠道菌群的紊乱相关,醋制后通过上调益生菌并下调致病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紊乱,重塑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使得毒性降低。
2022年05期 v.47 1243-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6 ] - 张毅;姜东京;周世康;王旻宇;张丽;
探讨醋甘遂成分群B、C对腹水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找寻与其泻水逐饮作用相关的关键差异性菌群,揭示相关成分群泻水逐饮的生物学机制。以Walker-256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果导片为阳性药,分组连续7 d灌胃醋甘遂成分群B、C。实验第6天灌胃后,收集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GC-MS定量分析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方法研究醋甘遂成分群B、C对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实验第7天灌胃后,采集血清和肠组织样本,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排便量、尿量显著降低(P<0.01),腹水量、尿Na~+、K~+、Cl~-水平显著增加(P<0.01),肠AQP8及其mRNA表达降低(P<0.01)。大鼠肠道有益菌乳杆菌属的丰度降低(P<0.01),而潜在致病菌毛螺菌科、厌氧支原体属等丰度均升高(P<0.01),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醋B组、模型醋C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P<0.01)。推知醋甘遂成分群B、C可通过增加模型大鼠有益菌乳杆菌属的丰度,降低有害菌毛螺菌属和厌氧支原体属的丰度,调节腹水大鼠紊乱的肠道菌,发挥泻下逐水作用。该研究可为醋甘遂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47 1253-1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68 ] - 朱兴龙;卢丽洁;吴清华;魏担;晏宇杭;任超翔;裴瑾;
该研究为探索厚朴“发汗”过程中酶促反应对药材颜色的影响,通过Q Exactive测定厚朴“发汗”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谢产物,对厚朴“发汗”过程中药材颜色指标进行量化,并通过ELISA法测定“发汗”不同时期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酪氨酸酶等酶活性,采用灰度关联法对药材颜色、化学成分和酶活性进行灰度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厚朴药材在不同方法“发汗”过程中代谢物质变化规律相近,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初级代谢产物为氨基酸类、核苷酸类和糖类等化合物,次级代谢产物为酚类和苯丙素类等化合物,不同“发汗”方法共同上调化合物包括L-谷氨酸、乙酰精氨酸、次黄嘌呤、黄嘌呤等11种化合物,共同下调化合物包括L-精氨酸、L-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胞苷等6种化合物。厚朴“发汗”过程中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持续降低;“发汗”期间PPO与POD的活性变化与药材颜色参数值变化规律一致。主要差异化合物、粉末色度参数与酶活性的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酚类等主要差异代谢物与色度参数L~*、a~*、b~*密切相关;POD与氨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关联度较高,PPO与酚类化合物关联度较高。结合PPO和POD的特性可知,厚朴“发汗”后颜色变化与PPO和POD主导的酶促褐变密切相关。该研究通过分析厚朴“发汗”过程主要差异代谢产物-颜色参数-酶活性的关联性,揭示厚朴“发汗”物质变化的共性规律,探明厚朴“发汗”前后颜色变化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为研究厚朴“发汗”机制提供一定参考,对保障厚朴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v.47 1262-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2 ]
- 李红彬;冯庆梅;张玲霞;王静;池军;王智民;代丽萍;陈随清;
综合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酒萸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酒萸肉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β-O-(2″-formylfuran-5″-methylene)-morroniside(1)、7-脱氢马钱子苷(7-dehydrologanin,2)、獐牙菜苷(sweroside,3)、7β-O-甲氧基莫诺苷(7β-O-methylmorroniside,4)、7α-O-甲氧基莫诺苷(7α-O-methymorroniside,5)、7β-O-乙氧基莫诺苷(7β-O-ethylmorroniside,6)、7α-O-乙氧基莫诺苷(7α-O-ethylmorroniside,7)、山茱萸新苷(cornuside,8)、脱水莫诺苷元(sarracenin,9)、马钱苷(loganin,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ornushmf A。
2022年05期 v.47 1273-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4 ] - 刘睿;赵明;刘晓;杨超;陈盛君;段金廒;
该文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及数学集合理论寻找水牛角特征肽。首先,nano LC-LTQ-Obitrap-MS应用于水牛角、牦牛角、山羊角及猪蹄甲经胰蛋白酶酶切后的多肽组轮廓分析,其次,采用数学集合方法分析不同样品肽类组成的关系,当肽段仅存在于水牛角集合且不在其他集合中时,被认为是潜在的水牛角特征肽。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比较确定了4个水牛角特征肽,以UPLC-QQQ-MS验证其专属性。结果表明4个特征肽可用于区分水牛角与山羊角、水牛角与猪蹄甲。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寻找动物药特征肽的快速、简单的方法,可应用于动物药的质量评价,以保证质量可控及可追溯性。
2022年05期 v.47 1279-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3 ] - 杨丹;聂紫璇;滕菲;刘珊珊;杨立新;聂晶;朱晶晶;王智民;
该实验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菊花含量测定方法中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异绿原酸A)的分离度不佳,影响准确定量,首先采用药典方法,测试了7种不同品牌色谱柱,明确现有药典含量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调整流动相组成和洗脱比例、更换色谱柱填料等优化了色谱条件,并开展新方法重现性考察,同时应用于6个不同品种菊花含量测定,比较2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经7种不同品牌色谱柱的分离度评估,现有药典方法不能良好分离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D,其中有3种品牌色谱柱分离度不好,两者未完全分开,另4种不同品牌色谱柱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D形成共流物出峰。采用优化后的色谱条件,能完全分离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D,新建方法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D与药典方法所得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D共流物的峰面积差异不显著,偏差<3.0%,进一步证明药典方法所测的结果为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D的共流成分,新建方法能保证药典含量测定指标异绿原酸A的准确定量。该研究首次发现药典菊花含量测定方法存在分离度不佳的问题,通过含量测定方法优化,修改现行菊花药典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改善异绿原酸A的分离度,保证异绿原酸A的准确定量。
2022年05期 v.47 1286-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89 ] - 何衍钦;宗楚红;王军;李倩;王钧;吴永江;陈勇;刘雪松;
建立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快速检测银杏叶色谱分离过程中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的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值为参比值,比较了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随机青蛙(random frog, RF)、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siPLS)3种变量筛选方法对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模型性能的影响。其中,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C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 Rp)均高于0.98,验证集相对预测偏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 RSEP)分别为5.87%、6.90%、6.63%。针对含量较低的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 2种成分,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genetic algorithm joint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GA-ELM)建立优化的定量分析模型。与CARS-PLSR模型相比,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的CARS-GA-ELM模型RSEP分别从15.65%、21.28%降低到8.52%、10.84%,满足快速定量分析的需求。研究表明,NIRS可实现银杏色谱分离过程多种内酯成分的快速检测。
2022年05期 v.47 1293-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85 ]
- 康增平;金晶;蒋青青;赵海梅;程绍民;钟友宝;刘端勇;
探讨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Tfh)亚群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60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采用3%DSS溶液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组、四神丸组、二神丸组、五味子散组和美沙拉嗪组。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结肠长度及单位结肠质量指数等情况;HE染色后进行病理损伤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CXCR5~+IL-9~+(Tfh9)、CD4~+CXCR5~+IL-17~+(Tfh17)和CD4~+CXCR5~+Foxp3~+(Tfr)等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结肠组织中STAT/SOC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明显增长,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单位结肠质量指数及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P<0.01);Tfh9和Tfh17细胞水平明显下调,Tfr细胞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p-STAT3、STAT3、p-STAT6、STAT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SOCS1和SOC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上述结果表明,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可能通过抑制STAT/SOCS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Tfr/Tfh9/Tfh17细胞亚群平衡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2022年05期 v.47 130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29 ] - 徐美玲;苏东雪;周建玲;张彦栋;李欣祝;熊磊;庄馨瑛;
为了探究香芩解热颗粒(Xiangqin Jiere Granules)对不同肥胖模型小鼠脂质代谢和慢性炎症的改善作用,实验采用新生乳鼠皮下注射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构建MSG肥胖小鼠模型,成年小鼠给予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 HFD)饲养构建HFD肥胖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正常小鼠设为对照组,将MSG肥胖小鼠模型分为MSG组、XQ4.5组(香芩解热颗粒4.5 g·kg~(-1))、XQ22.5组(香芩解热颗粒22.5 g·kg~(-1));将HFD肥胖小鼠模型分为HFD组、XQ4.5组(香芩解热颗粒4.5 g·kg~(-1))、XQ22.5组(香芩解热颗粒22.5 g·kg~(-1)),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香芩解热颗粒灌胃,连续灌胃5周。给药结束后称量小鼠体质量以及内脏脂肪、肝脏、胸腺质量,并计算相应脏器指数;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 CoA carboxylase 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 FAS)、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和肝脂酶(hepatic lipase, HTGL)的基因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炎症因子水平,并采用q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NF-α和IL-6的基因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G组和HFD组小鼠的体质量、腹围、Lee指数和内脏脂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明显升高,肝脏组织中TG水平和ACC1、FAS和DGAT1 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HTGL mRNA水平降低,IL-6炎症因子及其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与MSG组和HFD组比较,给予香芩解热颗粒治疗后小鼠体质量、腹围、Lee指数和内脏脂肪量均显著降低,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肝脏组织中TG以及脂肪代谢酶ACC1、FAS和DGAT1 mRNA水平显著降低,肝脂酶HTGL mRNA水平升高,炎症因子IL-6及其基因表达水平下降。综上所述,香芩解热颗粒能够通过调节脂肪代谢酶改善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减少体内脂肪堆积,同时还能够改善肥胖相关慢性低度炎症,且香芩解热颗粒对不同肥胖模型小鼠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022年05期 v.47 1307-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79 ] - 张学强;章从恩;于小红;马雨晴;李萌;段晓颖;马致洁;
该实验的目的为研究干姜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大鼠腹泻情况的改善及对肠道菌群的作用。使用抗生素混合溶液灌胃的方法建造AAD大鼠模型,使用培菲康70 mg·kg~(-1)·d~(-1)、干姜低剂量组200 mg·kg~(-1)·d~(-1)、干姜高剂量组400 mg·kg~(-1)·d~(-1)进行干预,观测大鼠体质量变化,通过粪便评分、120 min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来评价大鼠的腹泻状况;HE染色大鼠结肠组织观察其病变程度;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来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阳性药组、干姜低剂量组、干姜高剂量组经过对应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大鼠的粪便含水量、粪便评分及120 min粪便质量都有明显改善,通过结肠HE染色观察到结肠炎症情况明显好转,且干姜高、低剂量组治疗可以修复损伤的结肠组织。对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培菲康干预对AAD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无明显改善;高剂量干姜水煎液干预后,AAD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多样性也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干姜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组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上有显著性差异。在门水平上干姜干预后AAD大鼠厚壁菌门丰度提高,变形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大肠杆菌-志贺菌等丰度下降;乳酸杆菌属、毛螺菌科等丰度上升。而培菲康干预后与AAD模型组相比肠道菌群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干姜对AAD具有较好疗效,并且能有效改善AAD大鼠肠道微生物环境。
2022年05期 v.47 1316-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89 ] - 高佳明;郭浩;张业昊;姚明江;温静;尤越;付建华;刘建勋;
该研究以气虚血瘀型冠心病SD大鼠为对象,探究芪龙胶囊对该模型心肌纤维化和血液循环的影响。采用睡眠剥夺加冠脉结扎构建病证结合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证候组、病证组和芪龙胶囊(Qilong Capsules, QL)组。造模成功后0.4 g·kg~(-1)·d~(-1)灌胃给药芪龙胶囊2周,检测各组疾病指标(心功能、心肌组织病理及纤维化、血小板形态、末梢血流),以及证候指标(舌象、脉搏)。结果显示sham组舌体红润,证候组和病证组舌色暗沉R(红色)、G(绿色)、B(蓝色)减小,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组脉搏幅度降低、频率减慢,QL组舌面R、G、B增高且脉搏幅度与sham组无差异。病证组心功能较sham组明显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轴缩短率(LVFS)降低,病证组末梢血液流量减少;与病证组比较,给药后LVEDD、LVESD降低,LVEF、LVFS升高,足底和尾部血液循环增加。sham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连接完好;病证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胶原增多,可见纤维断裂,胶原容积分数(CVF)增加;QL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见少量胶原,CVF明显降低。病证组和证候组血小板聚集,呈高反应性,给药组未见血小板团簇。芪龙胶囊可发挥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血小板反应活性作用,有效改善缺血性心肌病。
2022年05期 v.47 1327-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9 ] - 陈飞燕;秦微;李瑞梅;程瑶;朱朱;陈琳;赵玉男;
基于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rug affinity responsive target stability, DARTS)技术研究人参皂苷脑内蛋白质作用靶点。该研究采用DARTS技术联合无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筛选出脑内可能与人参皂苷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于筛选结果,选取腺苷酸激酶1(AK1)进一步研究确认。首先,采用重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诱导表达纯化,获得His-AK1融合蛋白,利用生物层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检测Rg_1、Re、Rb_1、Rd、Rh_2、F1、Rh_1、化合物K(CK)、25-OH-PPD、原人参二醇(PPD)以及原人参三醇(PPT)与AK1的直接相互作用,得出与疑似靶蛋白AK1直接相互作用较强的人参皂苷单体或苷元;然后,采用BLI技术进一步测定直接相互作用最强的PPD与His-AK1融合蛋白之间的结合动力学参数;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两者之间的结合性能。结果显示,DARTS联合LC-MS获得多个差异蛋白,基于前期研究选取其中的AK1进行靶点验证;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融合蛋白His-AK1,BLI技术检测出Re、Rg_1、Rd、Rb_1、Rh_1、Rh_2、F1、PPT、PPD、25-OH-PPD以及化合物CK与His-AK1蛋白直接作用的相位位移强度(nm)分别为0.003 1、0.001 9、0.042 8、0.022 2、0.013 4、0.037 3、0.013 9、0.030 7、0.140 2、0.016 0、0.040 8;进一步采用BLI动力学法测定PPD与His-AK1的K_(on)、K_(off)、K_D分别为1.22×10~2 mol~(-1)·L·s~(-1)、1.04×10~(-2) s~(-1)、8.52×10~(-5) mol·L~(-1);分子对接表明PPD与AK1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对接分数的绝对值为3.438,两者主要形成氢键作用。说明AK1是人参皂苷脑内蛋白质作用位点之一,人参皂苷体内代谢产物PPD与AK1的直接相互作用最强。
2022年05期 v.47 1336-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4 ] - 林锦霞;于娟;陈志亮;王世聪;洪绯;庄毅超;蓝文良;
该实验研究了片仔癀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抑制作用。采用化学发光法评价片仔癀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和人横纹肌瘤细胞(RD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致细胞病变效应法(cytopathic effect, CPE)初步探索片仔癀对EV71报告病毒(EV71-GFP)和EV71野生型病毒(EV71 C4)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片仔癀对Vero细胞和RD细胞毒性小,对Vero和RD 2种细胞的细胞半数存活浓度(CC_(50))为0.691 3~0.879 2 mg·mL~(-1),在无毒性浓度范围内可有效抑制肠道病毒EV71的复制,并呈剂量依赖地减少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病变,EC_(50)为0.009 2~0.106 3 mg·mL~(-1)。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法(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和致半数细胞病理改变的病毒感染剂量法(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_(50))等评估和验证片仔癀抗EV71-GFP和抗EV71 C4病毒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片仔癀可剂量依赖地减少EV71-GFP病毒绿色荧光蛋白GFP和EV71 C4野生型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量,降低子代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水平,其对EV71-GFP病毒的EC_(50)为0.006 0~0.006 2 mg·mL~(-1),对EV71 C4病毒的EC_(50)为0.006 6~0.025 6 mg·mL~(-1),提示片仔癀可能通过作用于EV71病毒、干扰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而发挥抗病毒活性。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抗EV71病毒感染药物,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手足口病等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对症治疗提出新思路,为EV71的治疗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2022年05期 v.47 1343-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8 ] - 范珉珏;段永强;李能莲;杨晓轶;马骏;巩子汉;王道坤;
该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景芪愈溃胶囊治疗胃溃疡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部分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探讨景芪愈溃胶囊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及机制。首先通过BATMAN-TCM(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下载得到景芪愈溃胶囊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以“gastric ulcer”为关键词检索获取疾病靶点,将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景芪愈溃胶囊治疗胃溃疡的潜在靶点。随后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靶点的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图并分析,利用Matescape数据库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Omicshare在线分析平台进行富集通路可视化处理。最后采用改良Okabe法构建胃溃疡大鼠模型,分别使用高、中、低剂量的景芪愈溃胶囊,安胃疡胶囊以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进行干预,肉眼观察溃疡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大鼠胃组织iNOS的含量,综合评价大鼠胃溃疡的溃疡愈合质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中部分蛋白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部分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经数据库分析获得景芪愈溃胶囊活性成分206个,作用靶点535个,胃溃疡的作用靶点1 305个,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166个。PPI网络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多个关键靶蛋白IL6、TNF、MAPK1、MAPK3、MAPK14等,以及前20条关键信号通路中的NF-κB signaling pathway、IL-17 signaling pathway、leukocyte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与炎症关系密切;动物实验选取关键蛋白p38 MAPK以及经典的炎症信号通路NF-κB signaling pathway进行进一步动物实验验证,景芪愈溃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胃溃疡的恢复情况最接近空白组,胃组织iNOS含量显著降低,p38 MAPK基因和磷酸化、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景芪愈溃胶囊可抑制关键蛋白p38 MAPK的磷酸化和NF-κB信号通路中NF-κB p65的表达以发挥抗炎的作用,并可有效提高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愈合质量,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
2022年05期 v.47 1350-1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28 ] - 胡骏;翁翎;张聪;赵舒梅;葛凯文;狄宽;曹萌;王和生;赵林钢;刘兰英;
运用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穴位贴敷(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AST)干预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的作用机制。TCMSP数据库中检索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的化学成分作为自建库,采用UPLC-Q-TOF-MS解析AST中的活性成分,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中筛选靶点;在GeneCards中收集BA靶点,运用Venny 2.1.0平台,对活性成分靶点与BA靶点取交集获得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和DAVID中进行PPI、GO和KEGG分析;建立屋尘螨(house dust mite, HDM)诱导的哮喘小鼠,通过肺功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等研究AST对哮喘小鼠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UPLC-Q-TOF-MS得到54个活性成分,交集得到162个潜在靶点,选取前53个作为关键靶点。PPI分析、GO和KEGG分析发现,AST可能通过清风藤碱、芥子酸、二氢辣椒素、6-姜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SRC、PIK3CA等靶点,调节PI3K-AKT、ErbB、趋化因子、sphingolipid等信号通路以干预BA病理机制。AST能改善哮喘小鼠肺功能,下调肺组织中PI3K和p-AKT蛋白表达,增强PETN蛋白表达以及降低肺组织中Ⅱ型固有免疫细胞(typeⅡ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水平。综上可得,AST可能主要通过下调PI3K-AKT通路,抑制ILC2s,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等。
2022年05期 v.47 1359-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81 ] - 鄢海燕;邹纯才;
基于谱效整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瓜蒌子及其壳、仁抗凝血的物质基础及机制。建立瓜蒌子及其壳、仁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瓜蒌子及其壳、仁2个剂量组(5、30 g·kg~(-1))抗小鼠凝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以Matlab语言采用邓氏关联度计算法分析瓜蒌子及其壳、仁抗凝血的谱效关系和物质基础,获得共有药效成分群。利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GenCLiP3、GeneCards、DAVID等数据库,获取共有药效成分群与疾病“coagulation”的共有靶点蛋白,进行信号通路及生物学功能注释分析并利用SYBYL-X 2.1.1软件对共有药效成分群抗凝血的主要分子机制加以验证。瓜蒌子及其壳、仁的谱-效关联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各成分抗凝血作用的贡献程度并不一致即发挥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基础不同,但存在共有药效成分群即共同物质基础,如腺嘌呤(3号峰)、尿嘧啶(4号峰)、次黄嘌呤(6号峰)、黄嘌呤(9号峰)、腺苷(11号峰)(简称腺嘌呤等)。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腺嘌呤等可作用于NOS3、KDR、PTGS2等多个靶点蛋白通过VEGF signaling pathway等多条通路发挥抗凝血作用,涉及proteolysis等生物功能及cytosol等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腺嘌呤等与NOS3(PDB ID:1D0C)、KDR(PDB ID:5AMN)、PTGS2(PDB ID:4COX)的结合自由能均≤-5 kJ·mol~(-1),分子对接构象稳定。谱效整合分子对接技术可用于中药复杂化学信息和生物学信息的优化、虚拟筛选与验证。瓜蒌子及其壳、仁有抗凝血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且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凝血作用。
2022年05期 v.47 1370-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44 ]